“2018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发布会”于7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致辞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主题为“结构变迁中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在当前“一超多元”的国际货币格局下,人民币想要打破国际市场的货币使用惯性、路径依赖,获得广泛使用的网络效应,最终实现与中国经济和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仍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市场吸引力显著提高
据了解,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可识别外汇储备中占比达1.07%,同比上升0.23个百分点,表明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市场的吸引力显著提高,人民币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获得进一步实质性确认。
《报告》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一个较完整的周期。目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全球货币政策酝酿变局,金融市场波动性与溢出效应上升;人民币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市场体系有待健全;人民币跨境流动通畅度有待提高;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展望2018年,人民币国际使用具有良好的条件与窗口期,人民币国际化正在进入2.0快车道。
《报告》回顾了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报告》认为,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调整稳固,国际化指数触底反弹;资本项下人民币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7年四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3.13,同比上升44.80%,呈现强势反弹,基本回归至2015年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基本上回到2015年的高峰水平,与日元、英镑的国际化水平十分接近。“通常而言,一种货币的国际化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作为贸易货币、金融货币和储备货币。目前,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构成里,贸易的份额有所下降,国际金融计价结算的份额有所上升,储备货币的份额有所上升。”向松祚表示。
据介绍,2017年,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功能得到夯实,海外人民币资金池已走出低谷,人民币国际信贷全球占比同比增长1.01%,呈现止跌回升态势。资本项下人民币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报告》显示,“债券通”进一步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熊猫债”市场稳步向前,“点心债”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产品体系创新完善。人民币直接投资回归理性,在全球直接投资逐季度萎缩的背景下,人民币直接投资受到冲击总体较小,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占比快速攀升,成为拉动RII反弹的主要力量之一。2017年四季度,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占比达6.51%,创历史新高。
以创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报告》显示,2017年,在美元走弱、我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等因素作用下,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CNY)和离岸价格(CNH)分别上涨6.7%和7.0%,扭转前期贬值态势,回归双向波动。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完善,调整报价参考时段,引入“逆周期因子”,进一步稳定汇率预期,缓解跨境资本流出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副所长、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局长助理涂永红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期来看,人民币的汇率会有所上涨。但是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可能会面临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人民币自去年以来总体稳定。尽管6月下半段受到预期影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但现在基本已经趋于回稳。相较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的波动幅度应该是很小的。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已成为多领域、强有力、高效率的新型国际平台,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样本。《报告》建议,应发挥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功能,促进“一带一路”参与国的相互贸易和投资。
涂永红表示,“一带一路”应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但目前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没有使用人民币,其中一个最大障碍在于美元和欧元清算基础设施存在巨大的网络效应,这些国家已经形成对使用美元和欧元的路径依赖。
“人民币国际化要实现突破,需降低其他国家货币与人民币的兑换成本,推动与人民币的直接兑换。另外,目前人民币在贸易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领域没有定价权,也拖累了人民币国际化。未来要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实现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要以创新来推动人民币的使用。”涂永红表示。
来源:金融时报